平面最近点对

概述

给定 n 个二维平面上的点,求一组欧几里得距离最近的点对。

下面我们介绍一种时间复杂度为 O(n\log n) 的分治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该算法在 1975 年由 Franco P. Preparata 提出,Preparata 和 Michael Ian Shamos 证明了该算法在决策树模型下是最优的。

算法

与常规的分治算法一样,我们将这个有 n 个点的集合拆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集合 S_1, S_2 ,并不断递归下去。但是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:如何合并?即如何求出一个点在 S_1 中,另一个点在 S_2 中的最近点对?这里我们先假设合并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(n) ,可知算法总复杂度为 T(n) = 2T(\frac{n}{2}) + O(n) = O(n\log n)

我们先将所有点按照 x_i 为第一关键字、 y_i 为第二关键字排序,并以点 p_m (m = \lfloor \frac{n}{2} \rfloor) 为分界点,拆分点集为 A_1,A_2

A_1 = \{p_i \ \big | \ i = 0 \ldots m \}\\ A_2 = \{p_i \ \big | \ i = m + 1 \ldots n-1 \}

并递归下去,求出两点集各自内部的最近点对,设距离为 h_1,h_2 ,取较小值设为 h

现在该合并了!我们试图找到这样的一组点对,其中一个属于 A_1 ,另一个属于 A_2 ,且二者距离小于 h 。因此我们将所有横坐标与 x_m 的差小于 h 的点放入集合 B

B = \{ p_i \ \big | \ \lvert x_i - x_m \rvert < h \}

对于 B 中的每个点 p_i ,我们当前目标是找到一个同样在 B 中、且到其距离小于 h 的点。为了避免两个点之间互相考虑,我们只考虑那些纵坐标小于 y_i 的点。显然对于一个合法的点 p_jy_i - y_j 必须小于 h 。于是我们获得了一个集合 C(p_i)

C(p_i) = \{ p_j\ \big |\ p_j \in B,\ y_i - h < y_j \le y_i \}

如果我们将 B 中的点按照 y_i 排序, C(p_i) 将很容易得到,即紧邻 p_i 的连续几个点。

由此我们得到了合并的步骤:

  1. 构建集合 B
  2. B 中的点按照 y_i 排序。通常做法是 O(n\log n) ,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策略优化到 O(n) (下文讲解)。
  3. 对于每个 p_i \in B 考虑 p_j \in C(p_i) ,对于每对 (p_i,p_j) 计算距离并更新答案(当前所处集合的最近点对)。

注意到我们上文提到了两次排序,因为点坐标全程不变,第一次排序可以只在分治开始前进行一次。我们令每次递归返回当前点集按 y_i 排序的结果,对于第二次排序,上层直接使用下层的两个分别排序过的点集归并即可。

似乎这个算法仍然不优, |C(p_i)| 将处于 O(n) 数量级,导致总复杂度不对。其实不然,其最大大小为 7 ,我们给出它的证明:

复杂度证明

我们已经了解到, C(p_i) 中的所有点的纵坐标都在 (y_i-h,y_i] 范围内;且 C(p_i) 中的所有点,和 p_i 本身,横坐标都在 (x_m-h,x_m+h) 范围内。这构成了一个 2h \times h 的矩形。

我们再将这个矩形拆分为两个 h \times h 的正方形,不考虑 p_i ,其中一个正方形中的点为 C(p_i) \cap A_1 ,另一个为 C(p_i) \cap A_2 ,且两个正方形内的任意两点间距离大于 h 。(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下层递归)

我们将一个 h \times h 的正方形拆分为四个 \frac{h}{2} \times \frac{h}{2} 的小正方形。可以发现,每个小正方形中最多有 1 个点:因为该小正方形中任意两点最大距离是对角线的长度,即 \frac{h}{\sqrt 2} ,该数小于 h

由此,每个正方形中最多有 4 个点,矩形中最多有 8 个点,去掉 p_i 本身, \max(C(p_i))=7

实现

我们使用一个结构体来存储点,并定义用于排序的函数对象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struct pt {
  int x, y, id;
};

struct cmp_x {
  bool operator()(const pt& a, const pt& b) const {
    return a.x < b.x || (a.x == b.x && a.y < b.y);
  }
};

struct cmp_y {
  bool operator()(const pt& a, const pt& b) const { return a.y < b.y; }
};

int n;
vector<pt> a;

为了方便实现递归,我们引入 upd_ans() 辅助函数来计算两点间距离并尝试更新答案:

1
2
3
4
5
6
7
8
double mindist;
int ansa, ansb;

inline void upd_ans(const pt& a, const pt& b) {
  double dist =
      sqrt((a.x - b.x) * (a.x - b.x) + (a.y - b.y) * (a.y - b.y) + .0);
  if (dist < mindist) mindist = dist, ansa = a.id, ansb = b.id;
}

下面是递归本身:假设在调用前 a[] 已按 x_i 排序。如果 r-l 过小,使用暴力算法计算 h ,终止递归。

我们使用 std::merge() 来执行归并排序,并创建辅助缓冲区 t[]B 存储在其中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void rec(int l, int r) {
  if (r - l <= 3) {
    for (int i = l; i <= r; ++i)
      for (int j = i + 1; j <= r; ++j) upd_ans(a[i], a[j]);
    sort(a + l, a + r + 1, &cmp_y);
    return;
  }

  int m = (l + r) >> 1;
  int midx = a[m].x;
  rec(l, m), rec(m + 1, r);
  static pt t[MAXN];
  merge(a + l, a + m + 1, a + m + 1, a + r + 1, t, &cmp_y);
  copy(t, t + r - l + 1, a + l);

  int tsz = 0;
  for (int i = l; i <= r; ++i)
    if (abs(a[i].x - midx) < mindist) {
      for (int j = tsz - 1; j >= 0 && a[i].y - t[j].y < mindist; --j)
        upd_ans(a[i], t[j]);
      t[tsz++] = a[i];
    }
}

在主函数中,这样开始递归即可:

1
2
3
sort(a, a + n, &cmp_x);
mindist = 1E20;
rec(0, n - 1);

推广:平面最小周长三角形

上述算法有趣地推广到这个问题:在给定的一组点中,选择三个点,使得它们两两的距离之和最小。

算法大体保持不变,每次尝试找到一个比当前答案周长 d 更小的三角形,将所有横坐标与 x_m 的差小于 \frac{d}{2} 的点放入集合 B ,尝试更新答案。(周长为 d 的三角形的最长边小于 \frac{d}{2}

习题


本页面主要译自博文 Нахождение пары ближайших точек 与其英文翻译版 Finding the nearest pair of points 。其中俄文版版权协议为 Public Domain + Leave a Link;英文版版权协议为 CC-BY-SA 4.0。


评论